順昌打造出一個令業界驚嘆的“海鮮菇王國”
“這批風干脫水的袋裝海鮮菇投入市場以來,已銷出10萬多袋,還有不少經銷商前來聯系代銷業務。”24日,在順昌縣大武夷珍品館特色農副產品展示柜前,饒氏佰鈺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饒建青談起歷時一年多,投資30余萬元研發出的海鮮菇風干脫水技術時,不無得意。
從鮮食袋裝到風干脫水、開袋即食,種種舉措表明,順昌海鮮菇正轉型升級,向深加工方向轉化。
順昌工廠化生產食用菌,10年前僅5家,發展到如今53家,占全國80%的海鮮菇銷量,年創產值達4億元,打造出了一個令業界驚嘆的“海鮮菇王國”。
“目前我們僅打開全國一線大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的海鮮菇市場,進一步開拓全國乃至國際市場仍然大有作為。”分管副縣長張炳恒信心滿滿,“政府要在扶大限小、促進生態、深加工延伸產業鏈等方面做文章,引導海鮮菇企業轉型發展,進一步做大做強。”
扶大限小 輻射帶“富”萬戶農家
所謂扶大限小,就是通過政策引導,給工廠化生產食用菌企業做大做強提供支持,而對小規模的同質化同類企業進行限制,讓順昌“菇”開得更艷更美。張炳恒這樣解釋。
“食用菌中富含降解質和各種氨基酸等,是極富營養和藥用價值的產品,有人說吃‘四條腿’的不如吃‘兩條腿’,吃‘兩條腿’的不如吃‘ 一條腿’。而這‘一條腿’,說的就是菇類。” 順昌縣食用菌辦主任王忠宏介紹,“菇類生產都是利用農副產品下腳料,是廢物利用的生態產業;工廠化生產做到各項指標可控,極其符合健康食品要求。”
科技攻關 鋪就經濟生態“雙贏”路
食用菌生產與保護森林資源,似乎總有著解不開的“死結”。海鮮菇主要原料是棉籽殼、麥皮、玉米粉、玉米芯和草粉,為了保證入口質感,需要摻極少量的雜木屑。雖然雜木屑使用量在菇類生產中不到10%,但以全縣53家同類企業日產100噸海鮮菇計算,也是個不小的規模,這也成為這個產業發展的“軟肋”。
生產與保護,是進還是退,曾一度讓順昌海鮮菇發展陷入困境。
“順昌海鮮菇工廠化從試種、示范到推廣,十年來,已有豐富的種植技術經驗,打造了有知名度的品牌。放棄海鮮菇產業,放任海鮮菇生產倒退,是不符合發展現代都市農業的形勢。”縣農業局分管副局長趙木松如是說。
為了促進海鮮菇產業走持續發展的綠色生態之路,縣委、縣政府一方面采取不煉山造林、不足額采伐,永留闊葉生態樹種、“贖買”青山、加大造林力度等措施,保住青山綠水;另一方面,嚴抓盜砍濫伐,引導海鮮菇從業企業技術攻關,從原料配方入手,利用棉殼、稻草、秸稈等輔料替代雜木屑。
科技攻關、技術創新,正為順昌工廠化生產食用菌鋪就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“雙贏”之路。
轉型升級 一“菇”引來百“菌”開
“眼下,工廠化生產海鮮菇的銷售模式僅限于代裝鮮菇,同質化競爭勢必產生相互壓價。”順昌宏瑞菇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燦泉說。
競爭未嘗不是一件好事,行業“洗牌”引導著企業著力降低成本、不斷開放新品種、極力開拓新市場。王燦泉對順昌海鮮菇有自己的看法,當珍稀不再價高,并能走上普通百姓餐桌,那才是工廠化栽培食用菌春天的真正到來!
“市場是相對的,順昌縣正在與有關科研院所聯合攻關,想方設法降低生產成本,培育新品種,如果能開發出價格適宜、普通百姓也能吃得起的珍稀食用菌,開發大眾市場,順昌‘一朵菇’會越開越美。”王忠宏十分認同。
順昌饒氏佰鈺食品有限公司目前新研發的海鮮菇干品已投入市場。
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,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,傳統的食用菌干鮮品和鹽漬品已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要,海鮮菇急需深加工。目前已有許多深加工產品應市,如菌菇提取物、菌菇調味品、菇類醬油、菌菇醬、即食菌菇片等,展示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。因此,充分利用食用菌所含有效成分的優勢,尋找社會急需的缺口,開發食用菌深加工產品,必將給順昌縣海鮮菇帶來美好的前景,促進“一朵菇”蓬勃發展。